撰文:Hou Wood
(2021-09-03)
自從40+年前,看過史提芬史匹堡導演的《大白鯊》和《1941》之後,很喜歡他處理影片的開場手法。
《大白鯊》的開場確是很震撼,一位漂亮的女子游泳時,突然一頭大白鯊浮出水面,張開獠牙大口,女子被吞噬了;《1941》開場的手法跟《大白鯊》迥殊而變得很攪笑,一個女子游泳時感到有點累,看見前面有一條鐵柱,以為是個浮台,便游過去,在鐵柱旁休息一會,突然浮台升起,她慌張的抱著鐵柱。原來這是日軍潛水艇的潛望鏡,當潛艇升起時把她升高,她抱著潛望鏡的柱子驚惶不知所措。這兩齣電影開場,一直刻在我的腦裡。
既然喜歡史匹堡開場的風格,為何不在自己的創作中也效法呢?於是便將「序場」刻意貫穿整個劇。最初的《那一年》如是,其後的《那一年風暴來時》也如是。
回想起《風暴》序場的創作也很奇妙,箇中更反映了大家對序場的重視。我寫好了劇本的分場大綱,關於序場大概寫了兩行很簡單的字句,如「山竹殺到,狂風暴雨。風雨過後,太陽出來,載歌載舞」。開劇本會時,幾位副導對序場感到很興奮,他們費盡心思的去構想以怎樣的形式和以甚麼音樂來展開。其中一個提議是以當年百老匯的著名歌舞劇 “ Hair ”的一首歌 曲“Aquarius – Let the Sunshine In”來演繹。很有野心!
向來,序場都是由莫仔 ── 我的創作好拍檔 ── 來執行。第一齣劇《那些年》開場的歌曲“ Shaking all over ” 是她選定,而舞蹈也是由她編排。
莫仔是Ago go年代的Party常客,跳Ago go舞唔輸畀蕭芳芳,所以由她和眾演員一起編舞是最好不過了。然而,面對「風暴」,她顯得很苦惱,雖然有了概念,只是還未找著一首合適的歌曲來起舞。那天和她午飯時,看著她那煩惱的面容,於是我對她說就用 “Una paloma blanca”吧。
她立上網搜尋,聽了歌曲之後說「好正」,還說「首歌好容易上口。不過,好似聽過,但又好似未聽過……」
我告訴她說:「呢首歌流行期間係喺1976年之後,確實好少喺兩個電台播,因為首歌唔係英美人作,而係歐洲人創,而且當初只喺歐洲流行,遲咗成一年至吹到英美。咁啱,當時香港兩個電台著手推動本地創作,英美流行曲嘅時段縮少咗,特別係Sam Hui那首《半斤八兩》畀日本樂隊改成日文來唱,更激發起本地創作嘅雄心。所以歐美流行曲多放在深夜時段播。」
莫仔將歌曲傳去演員群組。群組的反應很正面,有演員還說歌詞已經說出了一切。她顯得很雀躍,決定由全體演員合唱 “Una paloma blanca”,並跟演員Thomas搜尋最平又最好的studio來錄音,還與眾演員合力編出序場的「彩虹舞」。最後出來的效果的確是很有板有眼呢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