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《長者劇場》Catherine溫韻蘭
2021-03-04
當「鄰舍」劇團招募時,我剛巧在美國。忘記了是Candy還是Shirley打電話給我說,劇團有好多角色,但缺乏演員,叫我快點回來一齊玩。回港後翌日,便走來鄰舍,看到大家正興高采烈排練。第一次見到一大班人走在一起排演,覺得好新鮮,而且沒想過一場戲原來要排好多好多次。當然啦,若排得不夠熟練,上到台出現失誤,那就影響整個劇的連貫和氣氛。
我在《那些年2016》演的角色有「媽姐」、「香港小姐」選舉入圍決賽的當中一位,還有其中一幕「制水情緣」的阿珍。本來阿珍這個角色是Candy演的,因為他們一家人已經定了要去旅行,剛巧旅行的日子和演出的日子撞期,總監莫仔便讓我頂上,演這個角色。
其實,我較為喜歡演「阿珍」和「媽姐」這兩個角色。小時候經常見到紮起大鬆辮、身穿白衣黑褲的「媽姐」,對她們的言行舉止都很熟識,所以扮「媽姐」一點都不難。
「阿珍」這個角色在當年來說是很「貼地」。她是當年的「工廠妹」,很少約會男朋友,而且當年約會男性朋友,父母都會加意見的。劇本寫的是樓下有個哥兒喜歡阿珍,我認為阿珍在外表應該有點特別,於是我在外表塑造自己是個「四眼妹」,因為當年戴眼鏡的男女都被人取笑為「四眼仔」和「四眼妹」。當我因為制水期間,樓下的人霸佔水喉,便走下去準備責罵他時,才知道是個和自己同齡的「年青人」,我立即將眼鏡除下,不讓他知道我是「四眼妹」。出乎意料,原來對方早對我有意。
選美這幕戲很特別,而且「好玩」。既是「選美」,那就穿漂亮的服飾便成。但我說特別就是站在後面的「港姐」,跟前面的兩位司儀是相隔半個世紀的人,因此問和答都變得牛頭馬嘴對不上。不過,觀眾會明白這幕戲是在說當年香港社會很窮困,能夠有小學畢業已經不易。而我也喜歡這場戲,我們由台上演到要走下台,又從台下走回台上。夠刺激和新鮮。
我是個好動的人,喜歡熱鬧,群體戲最適合我。但是叫我去演一個既文靜又喜歡閱讀的人,我覺得太正經,全無神經質的戲劇性,很不適宜我演。但是,導演和莫仔都指定要我演《閱讀的女人》,他們說我的外型最合適。既然給選定了,我就深入了解角色。在這個時候,幫我進入角色的就是莫仔。
坦白說,莫仔給我人生很大的鼓舞。過去工作不曾遇上有如此工作熱誠的人,無論上司或下屬,講完就算,從來沒理會別人的感受。但是,莫仔可不同,她幾乎是幫助人去完成那一份,若果100分是滿分,她應得到的是200分。
我向來有很多節目,是個閒不住的人,因為參加了「劇場」,好多節目都要放棄。當時我有離開「劇團」的打算。「離開」只是因為「劇團」佔了我不少節目的時間。前年,看到莫仔開始發病,而且病情不輕,她還回來幫我們排戲,好感動。
「劇團」的確係莫仔的心血。希望新一年,疫情消失,「劇團」可繼續下去,不要白費莫仔的心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