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:羅惠儀
轉載自香港《經濟日報》 2008年10月22日「親子版」
由家長踏台板,親身演繹子女的生活,是否有趣又具挑戰?對於孩子來說,觀看父母的演出,相信亦滿有趣味。由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的「兒童友好」會社,正是由家長主導,將社區的尋常生活透過劇場表達出來。
會社的一班家長於今年暑假創作了《兒童˙夢想˙社區》,以子女的社區生活作劇本,再粉墨登場演繹。今年發生的社會大事特別多,地震、奧運、毒奶、金融海嘯……戲裏戲外,家長們最關心的話題可算是「三聚氰胺」事件。今個星期日,「兒童友好」會社將在新落成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作公開演出,近月來社會上鬧哄哄的話題,在家長和小朋友眼中,又是怎樣的風景?
場景源自尋常生活

劇中以 3 位小朋友奇峰、可欣、周健作主導,從孩子眼睛看周遭發生的大事,道出一個適合兒童成長的社區該如何。這個家長劇場至今只是第三次公開演出,劇本亦因應近月熱門話題不斷修改。採訪當天,家長們才收到新劇本,要分別扮演孩子與父母,活脫脫是來自生活的演技,記者單看他們排演,部分場景亦忍俊不禁。
劇中奇峰致電給媽媽,不住說自己看到彩虹,媽媽卻憂心揸粵港巴士的丈夫是否「包二奶」;仔仔擔心金融海嘯,爸媽身家「蒸發」令自己沒錢上大學……另一邊廂,由本身育有一對 7 歲及 9 歲女兒的阿秋飾演小女孩,依偎父母的嬌憨相當神似,不過,扮演她父母的阿珍及碧珍,夫婦間的打情罵俏、阿媽鬧女的潑辣,亦蠻有看頭!碧珍也有一個 8 歲女兒和 4 歲大的兒子,「我鍾意玩,自然會投入……最難是背劇本!」她說,都有跟子女分享箇中經驗,「每做一件事都要投入,做一個角色要投入,他們讀書也一樣!睇電視睇得多,自然識做戲!」演惡母入型入格,她自言現實生活不會太惡對子女。
說話靦腆的阿珍,在戲內表現活潑,絕對不被「太太」碧珍搶戲,她表示參加演出,純粹因 8 歲大的兒子渴望觀看她的演出,「他問我為啥不參加,說我學識了(做話劇)便可教他。」
從內地來港 4 年的阿秋直言有表演慾,可透過話劇表達對社會的感受,「在內地沒有這類表達自己想法的表演,我覺得很有趣!」
負責劇場指導的「視覺行動」侯萬雲(Houwood)及莫妙英(莫仔)表示,對完全沒有演戲經驗的家長,會先讓他們以一連串肢體遊戲去探索身體語言的不同可能性。莫仔稱,每個人性格都不同,她不會強迫家長走在台前,他們亦可擔當幕後工作,然後慢慢參與台前演出。好像今次,以往當導演的冬梅亦初嘗演員滋味。「家長透過劇場,希望讓孩子看到父母正做緊自己、父母眼中的自己是怎樣,也可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;而家長可以更敏感去看孩子生活的種種。」
加強自信 投入社區
Houwood 指出,家長大都是新移民,透過劇場可增加自信心,更投入社會。而劇本亦源自生活,他在整合劇本前,會先由家長做資料搜集,自行發掘子女日常最關心的事;整個劇本的概念都有家長參與。莫仔說,家長跟子女的話題無形中增加不少,「我們會討論他們的子女如何形容生活,劇本中有情節是根據他們的真實經驗而來,跟一般編劇創作不同。」故事情節也參照社區時態脈絡,「每天發生的事件,都可以是劇本!」
劇場其中一段,正是奧運乒乓球賽,孩子們大多希望香港隊勝出,看到特區區旗升起,家長卻回應:「升區旗跟國旗有啥分別?不是同樣奏國歌!」Houwood 形容這正是孩子與家長看事情的落差……故事開首,兒子不住在電話內跟媽媽講述自己看到彩虹,媽媽唯唯諾諾 ── 這段小場景,可說是一般家長面對子女看似無聊話題時的反應,莫仔笑指孩子對於功課以外的話題特別牢記於心,「小朋友是希望父母真正聽自己說話,不是『咦、啊、嗯』的回應!」Houwood 寫劇本時,也將家長的思想投入其中,「很多時候,是他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已先有反思,我再放進劇本去。」
舊工廠大廈 轉型文化展館
《兒童˙夢想˙社區》乃「社區藝術節」其中一項節目,家長不妨帶子女順便參觀這幢舊石硤尾工廠大廈,當中不少藝術團體均有公開展覽,一家大小可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下午!有關方面更設有公眾導賞團,以及其他適合家庭的表演,詳情可登上網頁:www.hkbu.edu.hk/jccac。
演出單位:香港小童群益會「兒童友好」會社
時間:2008年10 月 26 日 4pm 至 5pm
地址: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