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《傳媒人》黃曉暉
2021-02-18
回想起來,認識「侯生」侯萬雲,彷彿是上世紀的事了(才不是);那時並沒有太多交集,認識也不深。出於對正體字的喜愛,只覺他的姓氏很特別,連名帶姓讀出來很好聽,文字結構亦相當美觀。
再次重遇,是舊同事史葛來邀約,說「侯生搞劇呀!」雖然共事時間不長,大家各有發展,但因為一個訊息,新知舊雨一呼百應。當刻才發現侯生原來咁勁!
舞台劇喚《那些年》,卻不是關於侯生追過的女孩的故事(多可惜哪);而是透過短劇,呈現舊時香港的面貌。網絡發達的今日,要看老照片,隨手問google大神就可;社交網站上更有不同專頁,日日發佈照片、影片,睇到你唔想睇咁滯!但這一切都無法跟《那些年》相比較 ── 歷史的英文history,拆開成為his和story;歷史,就是人類的故事。
回想起來,認識「侯生」侯萬雲,彷彿是上世紀的事了(才不是);那時並沒有太多交集,認識也不深。出於對正體字的喜愛,只覺他的姓氏很特別,連名帶姓讀出來很好聽,文字結構亦相當美觀。
再次重遇,是舊同事史葛來邀約,說「侯生搞劇呀!」雖然共事時間不長,大家各有發展,但因為一個訊息,新知舊雨一呼百應。當刻才發現侯生原來咁勁!
舞台劇喚《那些年》,卻不是關於侯生追過的女孩的故事(多可惜哪);而是透過短劇,呈現舊時香港的面貌。網絡發達的今日,要看老照片,隨手問google大神就可;社交網站上更有不同專頁,日日發佈照片、影片,睇到你唔想睇咁滯!但這一切都無法跟《那些年》相比較 ── 歷史的英文history,拆開成為his和story;歷史,就是人類的故事。
曾於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民族學的陳雲告訴我,歷史不獨是書本相片影片,更多屬口耳相傳。最佳例子是,過時過節,家人聚首一堂準備飯菜時,一邊切薯仔、將豬肉出水、洗蔬菜,一邊東拉西扯地無所不談,從天氣到晾衣服再到家中大小事,由長輩將每個家族的歷史、傳統與智慧等古老知識,透過口述,代代相傳。
我們無從得知,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土著,在被西班牙人征服之前,究竟是怎樣生活的;但他們不少的傳統與風俗,卻因著口述歷史得以流傳。同時,華夏不少經典神話與傳說,都亦是藉著地方戲曲而傳頌至今。
很高興知道《那些年》已發展出不同的故事,亦曾到過學校作巡迴演出;演員們亦是故事提供者,他們將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情在台上重演;感激他們的無私分享,讓大家多一個機會認識從前的香港。《那些年》有如一部有聲有畫的本土歷史書,故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,教香港人百看不厭,會心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