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莫妙英
原在傅魯炳喪禮時舉行一個簡單的攝影展,條件不成做不了;打算在傅魯炳逝世一周年做吧,結果也不能成事。
走了一段,眾多條件聚在一起,相遇。
攝影展如是,攝影集亦於是。
傅魯炳(傅炳榮)在90年代初,參與第一屆第二屆亞洲民眾戲劇演出獨腳戲後,認識不少來自亞洲不同國家的民眾戲劇工作者,他亦是「6.4酒巴」的酒保,見盡熱鬧買醉情景。過去二、三十年,他為興趣以從事視覺記錄工作。本書的照片是在2007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,在藝術中心實驗畫廊展出他的部份(113組)照片,那是他過去幾年,

用照相機紀錄走訪過的國家,他參與的民眾戲劇演出時所見所聞,和他在香港日常生活所捕捉的人物和情景。
傅魯炳對弱勢社群在現實中充滿自信、能力和智慧(尤其第三世界的人民)十分敏感。他對勞動階層應對生活方式,有特別的對待,例如日間的蘭桂芳的勞動者,熱烘烘的酒吧生活對應著冷清清的孤獨而堅強老人,中環後巷的大排檔忙碌後的景象等等,作者用近似劇場/電影的概念,紀錄了一般人不會察覺而這些根本存在的事實,於親眼目睹,其所具的強烈度,引導讀這看到變成等於知道,或希望知道。同樣地,用一連串照片將劇場的演出如實紀錄。
2005年7月底,傅魯炳證實懷了第四期淋巴癌,經個幾次重劑量的化療,與癌細胞搏鬥了一年後,終於在2006年7月17日黃昏離開。
2007年3月,我開始收拾傅魯炳的東西。傅魯炳愛留物件,他用了近10個膠箱盛載他的照片。在收拾時,竟發覺尚有10卷未沖出的菲林。
我拿著未沖的菲林跑去沖晒店,問:「可否晒得出?」店員答道:「試亦無妨,可能有驚喜。」
終於發現其中一卷是1999-2000年時拍攝,照片是64吧未裝修前的空鏡頭和莫昭如在澳門演出的《吳仲賢故事》的劇照。是黑白照,拍得很好。
我呆著看這10箱照片,每一張都是傅魯炳說他對攝影的觀點;是他作的一個歷史紀錄。
然而,若不是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勵,恐怕沒有這個緣份把傅魯炳的照片結集成書。這裡讓我有一個機會感謝:
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、所有照片中出現過的人物、蔡義遠,他決定透過整理照片,與傅魯炳一起走訪南亞,重現他的劇場演出紀錄;婉玲,她臨終前念念不忘地,用心用力去剪輯傅的獨腳戲的紀錄片,為「攝影集」籌募經費;用行動及經濟上支持「攝影集」的朋友;《70年代雙周刊》的眾兄弟姊妹們;他的「兒子」和「女兒」們 (編按:指傅魯炳的契女契仔);劇場的老友;遠在他方或近在香港的朋友;從朋友口中認識他的人;與他見解不同的人;感謝這些緣份,讓我在兩年來,在你們身上學習不同形式去看事物及感受你們的關心。
還有,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給予出版本書的資助。
就是這些條件,才能把傅魯炳對攝影的觀點;他作的歷史和劇場紀錄,與大家經歷、反思和討論。
莫妙英
寫於2008年初夏
香港,鴨脷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