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年在越南西貢的日子

# 003

要是我告訴你,我在七歲那年就懂得哼唱《馬賽曲》,你一定不會相信。

上世紀50年代的越南,對當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來說,是個「快樂的50年代」。

我在西貢 (Saigon) 出生,6歲之後,家搬到堤岸 (Cholon)。西貢和堤岸是兩個無縫連接的區域,人們習慣將兩區合稱「西堤」。西貢是當時南方的共和國的首都,堤岸則是華裔群居之處。1975年,越南共產黨奪得政權後,將「西堤」併稱胡志明市。不過,當地人還是遵循傳統習慣稱西貢和堤岸,就是舖頭的招牌也叫「西貢乜」、「西貢物」,看似「政治不正確」,然要成就大業,「有容乃大」更正確。

DSC_0150
2018年重回故鄉時,看到曾經讓自己在童年時快樂過的「麗聲戲院」,變得這個樣子,很感唏噓。

當年要聽音樂,就得要有部收音機來接收電台的廣播。「越南之聲廣播電台」是唯一的電台,也是官方的電台,廣播的語言當然是越南語,但也附設法語和華語廣播,在不同時段播出。法語廣播是設在早上和中午,老父在上班前都先聽法語廣播。當節目開始前先來一首約一分鐘雄壯的音樂版《馬賽曲》,我聽多了自然懂得哼唱,卻不知這是甚麼歌,直到有一天,在家無意中哼唱時,老父才告訴我說是 ── 法國國歌。

電台的華語節目安排在晚上,可是沒有像法語講播般的優惠,可在節目前播放「三民主義,吾黨所宗」的國歌。華語分有國語和粵語 (忘記是否還有潮州語),而我選擇收聽國語廣播。每晚守候在收音機旁,當一輪嘴新聞報道過後,就開始播放國語時代歌曲。我最愛的歌星如姚莉、張露、葛蘭、靜婷、潘秀瓊等陸續登場。葉楓和白光偶然出場,只因為她們的歌曲不多,每晚音樂節目只有半小時,新聞去了10分鐘,餘下時間才播歌曲,因此輪到她們唱就有排了。

「國語時代曲」多來自電影的插曲,當年的電影都有十首八首插曲,例如鍾情主演的《那個不多情》,張仲文、李媚和陳厚主演的《龍翔鳳舞》,插曲多且好聽,而這類電影都是由香港的「邵氏」和「電懋」兩家公司出品,安排在堤岸的首輪影院「大光明」和「麗聲」戲院放映。在麗聲戲院看過影片後,便走過隔離商場的一家鋪頭,看是否有唱片運到。唱片多是台灣製的A貨,音質不會很好,只是價錢便宜,一隻33轉的黑膠唱片不用100元越南盾。當年一港元兌16元越南盾。

法國國歌 《馬賽曲》

untitled

Capture111 - Copy

DSC_0007 - Copy (2)

1 Comment

  1. 70年代香港也有兩間電影院名【麗聲】【大光明】
    記憶中我在麗聲影院第一次看的電影是【沖天大火災】非常動人的情節…還有動聴的歌曲~Morning after~🎶~🎶
    看着看着聴着聴着~多可愛的人生…

    Liked by 1 person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