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1年9月11日,New York遭恐襲之後的一個月,由Beatles 的Paul McCartney發起,於10月22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舉行 “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” 來回應恐怖份子!
當時,美國全國人民陷於哀傷的情緒之際,Paul McCartney召集了1960年代掘起的英、美老牌樂隊和歌手來為紐約市民打氣,激勵大家。果然,5個多小時的音樂會,由一班當年年過半百的樂手,將全城灌滿了激昂的情緒,讓大眾走出陰霾,重新振作。
音樂會首先由David Bowie拉開序幕,他演唱Simon & Garfunkel的「公路歌曲」“America”,接著唱他的1970年代創作的 “Heroes”。
“America”是Simon & Garfunkel於1960年代創作,歌曲彌漫當年美國「失落一代」在追夢時的唏噓。但,在香港這邊廂,正值上下兩代人埋頭苦幹和苦讀,跟歌曲中的無奈沒有半點相連,因而在香港不見得很受熱捧。可沒想到,換了大衛寶兒在那天的演唱會唱,竟是截然不同,沒有失落的味兒。
大衛穿著一件柔和的杏色jacket,盤腿而坐,彈奏放在膝前的那小型如孩子玩具的keyboard piano,儼如一位街頭的獻唱者,高歌的鼓舞大眾臨危不撓的 “All come to look for America”,令人動容!

唱過Simon & Garfunkel的“America”之後,大衛接著唱他的作品“Heroes” ──
“…… / I, I can remember / Standing, by the wall / And the guns shot above our heads / And we kissed, as though nothing could fall / And the shame was on the other side / Oh we can beat them, for ever and ever / Then we could be Heroes, / just for one day …”
大衛創作 “Heroes” 時,正值他在柏林居住。當時德國還未統一,柏林仍然被一道圍牆分隔,而歌詞中出現的「高牆」指的就是柏林圍牆。描寫一對情侶在柏林圍牆下親吻。在圍牆下擁吻,隨時會“and the guns shot above our heads”。歌曲其後也成為電影“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”的其中一首插曲。
圍牆 ── 想起了村上春樹的「雞蛋與高牆」,他和大衛的「英雄」,兩者確實有異曲同工的「絕妙好辭」。
也想起了2016年在柴灣青年廣場上演的長者劇場《那些年2016》。
當踏入2016年不久,傳來一個不幸的訊息,大衛寶兒因病辭世。難過下取出“Concert For New York City” 的演唱會DVD,看他在開始時所唱的兩首歌。單是來來回回看這兩首歌不下20次。
大概3個月後,莫仔告訴我,柴灣青年廣場有期上演,要我準備好《那些年》的新劇本。我把劇本重新整理好之後,交給她並對她說,我打算在謝幕之前加一幕,由一個小孩子拿著keyboard piano上台彈奏《獅子山下》。我把大衛寶兒在911的音樂會的DVD給她看,她看後不假思索的說,東涌有一位小朋友叫戴卓軒,他懂彈琴,由他來演。
就是這樣,《那些年2016》比之前的兩個劇本,對我來說變得更完整了。